2013年2月20日 星期三

償債能力-利息保障倍數

 財務分析-償債能力-利息保障倍數

利息保障倍數(Times Interest Earned, TIE),是由利息、稅、折舊、攤提前盈餘(簡稱EBITDA),除以利息支出所得到的數值,利息保障倍數象徵企業長期償債能力,利息保障倍數愈高,按時 付息的可能性越大。利息保障倍數條款,則是授信契約(通常為聯貸契約)的附加條款之一,藉以要求債務人,在借款期間利息保障倍數須維持在一定倍數以上。 在債信評等上,公司的流動比率、負債比率、利息保障倍數等財務數字,是評等重要參考指標,「利息保障倍數」代表對債權人的保障,在債券評等的比重很高,除 此之外,公司本身的盈餘水準及穩定性、營運狀況、會計政策是否保守等因素,都會影響債券的評等。 

利息保障倍數 = 稅前盈餘 ÷ 利息支出

可以拿來衡量一家公司營業利益償還利息支出的倍數,此指標可供債權人衡量其債權安全性。


稅前息前盈餘(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)

銷貨收入-銷貨成本=銷貨毛利

銷貨毛利-管理費用-行銷費用-研發費用=營業利益

營業利益+轉投資所得-轉投資損失=稅前息前盈餘(EBIT)

EBIT是用來表示公司運用所有資產所創造出來的利潤  


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之獲利

未計利息、稅項、折舊及攤銷前的盈利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之獲利 (EBITDA) 是在利息折舊(貶值)、攤銷之前的盈利收入。

  • 淨銷售量 - 營業費用 = 除稅及利息前盈利
  • 除稅及利息前盈利 + 折舊費用 + 攤銷 = 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之獲利
EBIT是指稅前及利息前淨利:

「稅前息前淨利」是公司償還銀行借款能力的主要來源

「稅前息前淨利」是公司營業收入減營 業成本及各項費用後,在支付銀行借款利息及所得稅前的淨利。假設公司「稅前息前淨利」每年有一百萬元,基本上表示了公司每年還本付息的能力為一百萬元,相 較於每年「稅前息前淨利」只有十萬元的公司,銀行當然願意多借一點錢給「稅前息前淨利」高的公司,甚至給予比較好的貸款條件。

但此時公司所要繳交的營利事業所得稅,並不是「稅前息前淨利」一百萬元的25%,而是一百萬元減去利息費用後的25%,因為銀行借款的利息費用是可以抵稅的,

年薪100萬,我每年要繳的房貸利息是20萬,

那可以概算一下我的「利息保障倍數」= 100萬 ÷ 20萬 = 5 (倍)

也就是說: 我每5分之一的稅前收入,就會拿一份去養利息支出 …

這樣說來,「利息保障倍數」當然是愈高愈好!

因為盈餘愈高、利息支出愈低,代表財務品質愈好!

對於債權人來說,選到「利息保障倍數」高的公司,等於吃了一顆定心丸 … 可以比較放心不被倒債。

  企業產生營運現金或盈餘必先支負債面之利息支出,因此,從利息保障倍數之高低,吾等亦可看出企業舉債是否已過高,或產生盈餘之能力下降。一般而言,利息保障倍數最好高於5,當然,越高越好,較高之利息保障倍數代表企業財務較為穩健或產生盈餘之能力較佳!

除最好維持在5以上外,在實務分析上,仍應以利息保障倍數趨勢變化為分析重點,若利息保障倍數從高峰持續下滑,則雖然仍在5以上,仍應探究原因,了解企業之財務結構是否轉差,或權益乘數是否過高。

 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